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 周奕珺 文化传承引领城市焕新,匠心独运留住海派情怀

发布时间:2025-03-17浏览次数:11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建,更是文化灵魂的延续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只有传承历史风貌、坚守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

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独特的文化标识,以其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的精神内核,在一系列匠心独运的城市空间改造项目中熠熠生辉,为历史悠久的城区脉络注入了勃勃生机。

工人文化的时代变迁

当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在1868年铸造出中国第一艘新式轮船时,海派文化与工人文化便在同一炉铁水中熔铸成形。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移民与投资,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工人群体迅速壮大。为了解决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和工人住房困难,政府决策修建了工人新村,长白228街坊便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建造起来,象征着当时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晨曦微露,城市开始苏醒。上班的工人们早早离开街坊投入工作。在厂房、在工地、在上海的每一处角落,工人辛勤忙碌的身影如同一曲热烈的交响乐,奏响了城市的奋斗乐章。而在暮色浸染苏州河时,长白228街坊红砖楼同时亮起万家灯火。劳作一天的工人回到住处,伴随工友们简单的招呼声,弄堂里飘满了腌笃鲜与爆炒螺蛳的香气。这是半个世纪前长白228街坊最普通的一天,也是工人们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繁荣城市的每一天。

在上海“两万户”工人新村里,工人文化也在迅速生长。公用厨房卫生间里的你来我往和工人俱乐部中的文艺汇演让生活与艺术交织,共同谱写了工人文化的团结互助,乐观奋斗的内核。在朴实、勤劳、坚定的时代面貌中,长白228街坊见证了上海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奋斗,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记忆。工人文化以其强悍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海派文化中,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白228街坊于2016年启动了城市更新计划,并在2023年完成改造。此次改造的核心是“修旧如故”,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与社区服务。改造后的228街坊汇聚了睦邻厨房、长租公寓、生鲜集市、休闲健身、户外职工驿站及小剧场等多种公共服务功能,构建了15分钟的幸福社区生活圈。这样的改造不仅让老城的情怀与风貌得以延续,更在社区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这种精细化的改造手法,强调局部拆建与功能置换,使得原有的街巷格局与建筑风格得以保留的同时,又引入了现代文化活动空间。工人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互助精神走出了公共厨卫,走向了更明朗的公共活动空间,让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便捷地享受着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

工人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变与延续,正是通过这样的城市更新与社区建设得以实现。如今的228街坊,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聚集地,承载着工人的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交汇。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自信与包容,使得这座城市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

城市发展中海派文化的不破不立与传承创新

在上海这座百年风云激荡的城市中,海派文化如同蜿蜒流淌的苏州河,既沉淀着岁月的厚重,又奔腾着时代的浪花。从工人新村的红砖楼宇到里弄商事的烟火市集,从百年张园的思想熔炉到科创园区的未来图景,这座城市以匠心为笔,始终以“破”与“立”的辩证法演绎城市文明进化论。

“破”是挥别禁锢发展的桎梏——拆除砖木结构的棚户区,拓宽狭窄逼仄的里弄、疏通被违建筑堵塞的巷道。曾为8万工人遮风挡雨的“两万户”红砖房,勇敢褪去超负荷使用的疲惫外壳,清除承重墙私凿的门洞,封堵滋生霉斑的渗水墙面,告别72家房客排队等公厕的时代。这种“破”,不是对历史的抹杀,而是为城市肌体刮骨祛毒,让文明基因在新陈代谢中获得重生之力。

“立”是守护城市文明的血脉——长白228街坊红砖墙上的工会标语被精心拓印,重新烧制成文化景墙;鸿寿坊大自鸣钟的齿轮残件化作城市雕塑;张园青砖地缝里,百年前女子教育先驱的足迹通过AR技术重新点亮。工匠们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石库门的风化砖石,却在门楣上保留匠人“王记营造”的模糊墨迹。这种“立”,既让工人文化的团结精神凝成社区共治公约,令商务印书馆旧址的铅字活版化作数字字体库,更使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呐喊化为科创园区的开放哲学。

中华文明传承的浩瀚长河中,海派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有的韵味与风采,引领着上海这座城市不断传“承”创“新”。

“承”是延续海派文化的脉络于现代生活——在每一处城市改造中,以历史为蓝本,传承的不仅是建筑,还有坚韧的城市精神。旧时的石库门、弄堂里集体生活的务实进取与团结协作,在社区食堂和俱乐部共享空间成为现代市民生活中互助共济的社群意识;石库门里弄中传统老字号与网红经济的碰撞,是海派商业“顺势而变”的基因;用AR技术活化历史建筑,海派人文始终以“开风气之先”的胆识突破传统边界,将思想启蒙转化为行动实践。这种“承”,使得历史与现代相交汇,在城市生活中不断重塑和丰富着海派文化的内涵。

“新”是以变革推动的进步活力——在城市科创园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城市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智能化、人性化的城市发展趋势,让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焕然一新。新一代的奋斗者,将海派精神与现代科技碰撞,创造出属于这一代人的城市记忆。这种“新”,是海派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再生与变革,是工人文化的集体记忆解码为社区共治密码,是里弄商事的烟火气升华为消费新场景,是人文思想的火种点燃数字时代的火炬。上海正以“传承创新”的东方智慧,为全球城市文明贡献“海派方案”。


相关链接:文化传承引领城市焕新,匠心独运留住海派情怀